发布时间:2021-04-20  阅读次数:19207

80年前的黄桥决战,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1940年10月,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7000人(真正的战斗人员仅5000人)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装备精良的3万之众,歼灭其1.1万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这一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战大局,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桥一战以军政并用、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特点驰名中外,不啻为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配合的成功典范。

  力求于和、立足于打,政治军事双管齐下

  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更加困难、更加严重的阶段。国民党投降派抬头,主动与日本讲和。亲英、美的顽固派妄图一面抗日,一面反共并在华中开始掀起新的反共浪潮。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以民族大业为重,坚持团结抗战,竭力避免大规模内战爆发。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新四军在向苏北发展、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坚持“政治先行、军事后盾”的原则,对苏北的顽固势力又联合、又斗争,力求于和,立足于打,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成功地完成了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政治上,釆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努力创建划区而治、共同抗战的局面。

  一方面,向苏北广大人民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并以实际的抗日行动向苏北人民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抗日最坚决的力量,以争得最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争取苏北绅商各界人士的支持,积极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拓展新四军的政治空间。为争取苏北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士绅韩国钧、朱履先等人,陈毅亲自趋前拜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使其消除疑虑,从而争得了苏北上层人士的支持,赢得了政治上的先机。对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晓以抗日大义,力求与其和平相处,提岀加强团结、共同抗日的口号。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取守势,积极作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后发制人,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策,狠狠打击不听劝告、一再发动进攻的顽固派军队。新四军英勇作战,先后取得了郭村保卫战、营溪反击战、姜堰战斗的胜利,在黄桥决战中,彻底打垮了最大的顽固派势力韩德勤部,一举解决了苏北的问题。在处理“和”与“打”的问题上,新四军以有利于抗日大局为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斗争中求团结。

  利用矛盾、打拉结合,分化瓦解反动联盟

  黄桥决战前苏北的政治军事形势极为复杂,韩德勤掌握江苏军、政、财大权,拥有嫡系主力第89军、独立第6旅以及由散兵游勇组成的10个保安旅。他自诩实力雄厚,称王称霸,并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坚决反共,是坚定的顽固势力。处于韩德勤指挥之下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部是地方实力派,有2万余人,税警团陈泰运部有三四千人,深受韩德勤的排挤,与他有难以克服的矛盾;而新四军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

  在此情况下,新四军针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日军是必打对象;韩德勤是坚定的顽固派,也是斗争的对象;而李明扬、李长江及陈泰运等人属于中间派,可成为争取、团结的对象。由此,新四军积极贯彻毛泽东“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的策略思想,决心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团结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派韩德勤,并确定釆取联李、陈,击日寇,反顽韩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抗日根据地。1939年秋至1940年春,陈毅以非凡胆识与智慧三进泰州,与驻城国民党地方派系部队就联合抗日谈判成功,结成反韩统一战线,为与顽韩的决战创造了有利的军事态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争取“二李”和陈泰运保持中立,是新四军军事上成败的关键。在决战中,由“二李”及陈泰运组成的整个进攻右翼一直保持中立,使韩在军事上陷入孤立,大大削弱了其军事进攻力量,从而使新四军集中兵力去打击韩的嫡系部队,创造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奇迹。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筑牢胜利的铜墙铁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黄桥决战期间,人民群众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黄桥工抗会组织了400多人的工人纠察队,负责侦察敌情和维持社会秩序。黄桥及周围乡镇的农抗会组织成千上万的农民帮助修工事、挖战壕、筑圩子。黄桥原来只有一个土围墙,高不过三尺,厚才二尺多,在土墙上挖掩体,土太薄,只好用土堆,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一夜之间工事就修起来了。他们还组织了一批担架队,帮助新四军运送伤员。在黄桥西郊的殷坍乡有个木匠顾金贵,用家里的木料赶做了6副担架,并亲自赶到黄桥抬担架,支援黄桥决战。70多岁的老人准备做棺材的“寿料”,当地准备修庙宇的大梁拿出来构筑工事,抬新娘用的花轿杠也拿出来做了担架,农抗会会员李宏寿、徐长贵为我军指路摧毁了韩军一个指挥所,李宏寿和他岳母、徐长贵的三女儿在炮火中牺牲。周家庄妇抗会主席周孙氏、孙秀兰婆媳俩,守在离火线一里左右的地方,烧茶煮饭,一次又一次地冒着枪林弹雨,送到前沿我军战壕里。

  在黄桥上空弹片纷飞的时刻,黄桥镇上60多家烧饼店夜以继日地赶做烧饼,保证前线需要。连远离黄桥几十里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家赶做油饼、烧饼,车推担挑送往前线。“黄桥烧饼黄又黄,黄桥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这一曲黄桥烧饼歌,是一曲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可以说,人心向背是黄桥决战成败的关键。陈毅在总结黄桥决战胜利原因时也说,黄桥之战的胜利,不是新四军几千人的胜利,而是几十万军民共同战斗的胜利,这个功劳不应该光记在新四军身上,而应该记在几十万军民的身上。

 

来源:学习时报

Copyright 2016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访问旧版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电话:021 - 34205866 备案:沪交ICP备20101025

技术支持: 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