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不是能够做出对社会有益的大成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品德。
■ 感激那些恩师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关爱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 成功的国际合作背后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支撑。
■ 大学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并且,育人重于教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既需要探究自然的优秀科学家,更需要教化人类的杰出教育家。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由于职业的关系,很多亲友经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对后代和学生的教育而言,什么东西最为重要?”换句话说,“一个年轻人要成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名言基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长期的思考在这里做简要的解读。
崇德厚学,励志敦行
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天赋,再加上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做成一些日常“小事”;但若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那么他还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水准和人格素养。
古典处世哲学《菜根谭》里说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古人早已把修身立德当作成功的基础。高尚的品格,应该是一种宽广而豁达的胸怀,能够以浩然之气感化人生;高尚的品格,应该是一种坚定而执着的生活态度,为政者廉洁奉公,授业者为人师表,经商者诚实守信;高尚的品格,应该是一种崇高而宽广的境界,能够承载天下之事,先天下之忧而忧。
林肯曾说过:“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荫,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语言学家通过英文字母对应数字计算,揭示了成功要素的排序:Attitude(态度)> Hardwork(勤奋)> Knowledge(知识)。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它决定了成功的高度。
品性的培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欲成大事者才非常注重品性的锤炼,孔孟之道强调在严酷的环境中完善人格。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担当大任、开创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接受磨练和挫折的考验,这样才可具备卓越的才能,塑造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也许是我的祖父祖母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品德和精神在我幼小心灵打下深深烙印的缘故;也许是受父亲刚正不阿的作风、坚忍不拔精神的熏陶;也许受家里众多长者的殷切期待或是学校师长谆谆教诲的影响,我从小就拥有改造世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宏伟梦想。因此,我一直为自己设定崇高的目标,远离各种诱惑,不断在崎岖的小路上披荆斩棘地前行。1977年我下放到农村不久,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我放弃了当年的中考,下定决心准备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当时,我所在的生产队队长思想还是较左,反对我参加高考,停发了我的口粮。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没有口粮指标意味着全家人要紧缩标准,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可想而知,我是怎样艰难地度过了那几个月的备考时光。1978年我在邻近的曹市中学参加高考复习,那是一个高考点,但为了避嫌和拒绝照顾,高考报名时我离开条件较好的曹市中学,来到离家较远的龚场中学报名和参加高考。带着被子行李,我与十多人一起挤在居民家一个大厅地铺上睡觉,忍受着酷暑炎热和蚊虫叮咬,最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华中农学院微生物专业。类似地,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谢绝了不少好心人给我“借力”的机会,以致于我的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失去了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从不后悔,因为那些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并且我因此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坚守了自己的做人原则。同时,我不断寻找机会磨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大学四年风雨无阻地常年坚持长跑和冷水浴使我原来较弱的体质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意志力。
在中国,在我的年轻时代,有众多的有志青年和我一起同行,胸怀大志、勇于拼搏、勤奋踏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因此,我并不孤独,并且很幸运,在那种困难条件下还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青春年华。
言传身教,授人以渔
我父母非常重视对儿女品性的磨练。我的幼儿品性教育是靠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言传身教实现的。我中小学阶段是在文革动乱时期度过的,没有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但仍然有几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教我的做人原则和文化知识使我受益终身,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时常惦记并拜见那些恩师;上大学以后的三十多年里,许许多多的师长给我深深教诲和热情帮助,我永远牢记,时刻珍藏在心中,默默地用我的行动回报。
我感激这些师长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关爱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我教过数以千计的学生,花较多精力亲自指导过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也数以百计,在选择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人品,强调德才兼备。现在很多学生在国外为人类的科学与进步继续贡献青春,更多的是在国内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已成为国家的栋梁。学生的成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2010年在bat365在线平台官网举办的首届“吾爱吾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评选中,我获得了“十佳导师”的荣誉称号,这是对我的最大肯定。我十分推崇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这种密切的师生关系,它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强大的凝聚作用,这是当今西方主流文化难以比拟的。
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能持续获取知识,那么以前学到的东西终究会过时,从而在激烈的角逐中缺乏竞争力。对于一个想获得猎物的人来说,送给他猎物,他只能一时拥有,如给他猎枪并教会他使用猎枪的本领,那他将终生不断拥有猎物。传授给学生们的正是掌握技术和创造价值的要诀和技能,这将是一生受益的宝贵财富。我倡导和宣传这样的教学理念:对于大学本科生,主要是教学习方法;对于硕士研究生,主要是教做科研的研究方法;对于博士研究生,主要是教开展创新研究的方法;对于博士后,主要是培养独立主导科研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可以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竞争力,而道德和品性的培育却是促使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何平衡高尚情操和竞争能力的培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两者有时会成为一对矛盾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人们恪守道德准则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学生品格修养的教育中,应该怎样使道德培养和竞争力提升相辅相成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要进行竞争道德意识的培养。在培育学生的品德和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言传身教”的道德力量不可小视。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承者,就是要这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为学生做出表率,践行自己做人和教书育人的宗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胸怀天下,心系食安
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海量倍增,技术日新月异,专业分工日益深化,要为人类科技做出大的贡献,必须加强联合,开展国内和国际合作。有些人认为,合作的成功取决于合作各方的实力和真诚努力,而我认为,成功的合作背后还要有高尚人格做支撑,人格魅力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尤为重要。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别国文化,又要充满自信,充分发扬自身文化。1993年我到美国访问,邀请我去华盛顿大学深造的James Staley教授是美国资深的微生物学家、《贝杰氏细菌系统分类学手册》的编委会主席,由于他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因此,我有机会在西雅图绿色食品公司实地了解到美国是如何控制和保证食品安全的,或许这正是我开始食品安全生涯的重要前奏。2001年初,我负责组织举办了第一届中美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在那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当时我希望通过那届会议唤醒我国政府、企业和科技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同时,向国人传布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方法,主要是向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学习。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在中美两国政府间农业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我负责组建了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了十多名研究生和科研骨干。在这十多年的频繁交流与紧密合作过程中,中美双方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中方受益匪浅,美方也获利丰厚;在中方政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美方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更让人欣慰的是,美国农业部高级官员称赞我们开展的中美食品安全科技合作是美国农业部对外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回想这一路走过的艰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仅是靠双方不懈的努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更重要的是源于双方的诚意和人格魅力!国内合作也是如此。除了实力相当、优势互补作为基础以外,影响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而不是地位和文化程度,这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精髓。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较强的包容性形成了它的主流文化,美国的强大正是因为它对全球各地文化的吸收和包容。中国唐朝的强大也是如此,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如今,它融合了诸多富有内涵精神的文化,将成为主流趋势,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炼,以完整的品格加入国际化交流的队伍中,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别人,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输出能力,使其成为文化强国。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道德的滑坡成为了整个社会普遍的焦虑。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时候,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应邀在政府和企业咨询、在媒体和社会点评、在课堂和会场演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网络等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学识和人品都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不得不深究食品安全背后的种种成因。
审视历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难发现,个别食品生产商违背社会道德,对国家法律法规置之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丧失了对法律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更不用说对良知的敬畏。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法制体系的漏洞还是道德良知的缺失?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仅要靠法律,更要有道德的约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文明古国,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更应该彰显人文精神与文明素养。法律维护的是最底线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而道德倡导的则是终极的天下大同和社会和谐。诸葛亮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中时刻把握道德的准绳,是个人成就未来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长久大计。
在当今世界的大学里,重科研轻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科学家辈出不穷,但教育家日益匮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成为一个教书育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十分困难,难能可贵!我任大学教授已有十五年,今天仍时常寻思大学之道。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有学识,更应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授人以德。否则,已言不慎,何以劝人,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在育人方面,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德铸魂。何以至此?唯以心灵唤醒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
学者小传
史贤明,bat365在线平台官网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获华中农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大学生物技术博士学位。1993年10月-1994年10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系访问学者;1998年8-11月,香港大学理学院植物学系访问教授;2003年1-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系访问教授;2007年7-8月,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创建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上海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基地。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实施专项核心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国务院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年在第三届亚太藻类生物技术大会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并被大会评价为“开辟了微藻规模培养的一条新道路”;200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年获国际食品微生物快速培训中心“Quarter Century Fellow” 称号;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08年获“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参与沙门氏菌国际标准相关技术文件的起草工作;2010年获得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十佳导师”荣誉称号。
作者: 史贤明